惠州市惠陽區文物收藏家協會
為了普及文物和古代的書法知識、增強美學欣賞力、回顧與學習惠州歷史,于2021年11月6日上午,惠州市惠陽區文物收藏家協會會長:梁繼仁親自帶隊組織協會會員多人,觀看“宋湘在豐湖書院”墨跡研學展,惠州市博物館侯慧梅副館長與博物館相關工作人員予以熱情接待及詳細講解。
宋湘簡介宋湘(1757-1826年),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清代大臣、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梅州八賢之一。
(宋湘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考中解元。嘉慶四年(1799年),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出任惠州豐湖書院和廣州粵秀書院主講,歷任文淵閣校理、國史館總纂、四川及貴州鄉試主考官、曲靖廣南永昌三地知府,累遷湖北糧道。道光六年(1826年),逝世,終年七十一歲。宋湘文采風流,詩書雙絕,為國為民做出卓越貢獻,與姚德勝、丁日昌、丘逢甲、張弼士、李惠堂、黃遵憲、羅香林合稱"梅州八賢", 被嘉慶帝贊為"嶺南第一才子"。詩作反映了清朝的社會現實、自然風光以及內心世界,是清代中葉嶺南三大詩家之一。善于書法,擅長草書,風格浩方雄奇,代表作《伯牙琴臺題壁》《五別詩》,蒼勁瀟灑。
歷史記載:嘉慶六年(1801年),宋湘應惠州知府伊秉綬邀請,任教惠州豐湖書院。豐湖書院是伊秉綬一手扶植起來的。現存的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是宋湘應伊秉綬之請為豐湖書院的二門所題。宋湘與伊秉綬一起制訂了豐湖書院的規章制度。宋湘在任豐湖書院山長兩年,"常與伊秉綬召集生員同堂講論至深夜,每課生徒文,輒亦自作一篇或二篇以作示范,遂成《紅杏山房時文二集》。" 他的繼任者、豐湖書院的山長們都表示對他的敬意與敬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石德芬主講豐湖書院,期間刻宋湘、伊秉綬像傳于石而立之以教諸生。
宋湘對惠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和風土人情十分熱愛,在豐湖書院任教之余,宋湘鐘情山水,經常游覽西湖景點,或徜徉湖上,或漪花種草,遍訪合江樓、永福寺、白鶴峰等處處東坡舊跡,訪問惠州市民,從他的詩歌里,豐湖和書院經常作為意象出現。雖然以教書養八口之家,生活清苦,有時要吃十頓粥才吃得上一餐飯,甚至過年還要不避風寒脫下冬衣典當以應急用,但在精神上卻依然優游自處,"門生時致酒,鄰父或投漁",頗為人所尊重,心情舒暢,詩思泉涌。在此他寫下不少詩篇,編入自己的詩集,并留下不少墨跡。宋湘的詩集里有《豐湖草漫》和《豐湖續草》各一卷,都是在書院擔任山長的兩年時間里寫的。宋湘在惠州生活兩年,成詩195首,平均每年成詩近百首。是蘇軾、唐庚和今釋之外,可將寓惠作品結為專集的又一詩人。
在人類藝術寶庫中,中國漢字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文化代表,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亦是中國書法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宋湘是清代中葉嶺南三大詩家之一,擅長書法,在惠州任職期間給惠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通過這次“宋湘在豐湖書院”墨跡研學展將兩百多年前存世至今的宋湘書法作品展現于惠州博物館,這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書法作品展,同時還記錄與見證了惠州書法藝術的發展歷史。此次展覽的作品大部分是真跡,少數作品為真跡復制品,能近距離端詳這些真跡作品的細節,確實讓觀展人員大飽眼福,緊跟這次學習的步伐一同走進觀展現場細細品鑒。
宋湘曾于嘉慶五年丁父憂期間受知府伊秉綬之聘,在惠州參與重建豐湖書院并任主講席(院長)共計三年,不管是任職上的提拔還是書法上的造詣,宋湘與伊秉綬之間是密不可分的,為了擴大宣傳他們對惠州文化傳承所做出的貢獻,此次展覽同時也展出了幾幅伊秉綬的精品之作。
宋湘 草書節選文心雕龍六屏
宋湘 書法中堂,譯文:世漸六月不披裘,勝得三月春一事稠??筒徽堔o蛇鳥陣,操刀乞免鳳鱗洲。江淹易失生花筆。蘇軾難歸遠景樓。南北雙高端在眼,何須重立斷橋頭。
宋湘 書法中堂,譯文,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豔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宋湘 文心雕龍時序篇八屏
宋湘 行書中堂,譯文,余欲得火浣布以為衣,不灰木以為薪,結盧在端州,巖出米洞,以此則支戶謝客,可以無憂矣。
宋湘 行書即事詩一首,譯文,丁香開后海棠開,芍藥牡丹相趁來;十載朝官詩一部,九分花事一銜杯。
宋湘 六言對聯,譯文,孝弟立身之本,文辭從政之端。
宋湘 七言對聯,譯文,端氣朝浮五云閣,祥光夜吐萬年枝。
宋湘 五言對聯,譯文,往來資白業,談笑出紅塵。
宋湘 行書《藍關題壁一首》,譯文,關木古云攢,山風午不乾。馬蹄爭寸磴,人影沒深盤。刺史經過否?書生蕭拜難。公寒我未食,草草賦 征鞍。
宋湘 草書畫禪室隨筆肆屏
宋湘 七言對聯,譯文: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宋湘 五言對聯,譯文,書滿閑窗下,琴橫斗室中。
宋湘 七言對聯,譯文,雨露長青書帶草,蛟螭多養研池煙。
宋湘 舊拓五言對聯,譯文,人文古鄉魯,山水小蓬瀛。
伊秉綬人像圖片來源于網絡
伊秉綬簡介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故人又稱"伊汀州"。乾隆四十四年舉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師戴聯奎,歷任刑部主事,后擢員外郎。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精秀古媚。其書超絕古格,使清季書法,放一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并稱大家。
伊秉綬 隸書五言對聯,譯文,論心清似水,于物做于春。
尹秉綬 隸書五言對聯,譯文,讬身文墨職,素覿紫芳心。
我們跟隨惠州市博物館的講解員來到了博物館三樓的通史陳列《東江流域的文明展廳》。經講解員介紹,《東江流域的文明展廳》由先民足跡、縛婁之謎、嶺南名郡、人文薈萃、革命烽火、民俗風情、今日惠州七等部分組成。是以歷史文物(照片)、文獻為基礎,以重大考古發現、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為主線,結合繪畫、雕塑、場景、模型及聲、光、電等現代輔助陳列手段,全面展示了惠州歷史文明發展的進程。
參觀完《東江流域的文明展廳》,我們又來到一樓的國之珍寶文物展廳,這個展廳主要陳列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唐代石磨及若干件其他國家級的文物。
市博物館非常重視這次市及惠陽區文物收藏家協會的觀展活動,還為此行安排了一場文化雅集展演。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給我們現場講解并模擬演示“宋代點茶”,觀看人員靜坐聆聽,看得津津有味。
斗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斗茗、茗戰。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錢有閑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
根據歷史記載,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斗。古人斗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板,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斗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后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后廳狹小,兼有小廚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斗茶的好場所。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古代茶葉大都做成茶餅,再碾成粉末,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兩人捉對"廝殺",三斗二勝。
當日是二零二一年農歷十月初二,恰逢在927年的今天,大文豪蘇東坡先生來到了惠州,市博物館楊慧華講解員給我們現場古箏彈唱以此紀念蘇東坡先生到惠紀念日。
在市博物館的精心安排下,當天的觀展活動規格極高,內容極為豐富。此行觀展學習確實讓觀展人員收獲良多,不僅僅開拓了視野,還開闊了見識。本次活動亦意義深遠,向會員們普及了歷史文物知識的同時,還給予會員們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并且進一步加深了會員們對文物的了解,更加強了會員們的文保意識。與此同時,讓惠陽區文物收藏家協會與市博物館更深入鏈接,促進彼此間的交流,共筑文保事業的橋梁。
惠陽區文物收藏家協會秘書處
2021年11月29日